案 情 简 介
2015年,杨某先后与18名赵渠村村民以其公司、个人名义签订数份《土地租赁合同》,租赁40.71亩土地种植树木,计划用于木材加工。村民们看着田间茁壮成长的小树,于是“美滋滋”地在家当起了“包租公(婆)”,但后续杨某一直以树木生长周期长、短期没有收益为由将租金一拖再拖。2024年,18户村民们多番讨要土地收益无果,遂集体到辖区政府讨要说法。
主动出击 构建涉众纠纷化解的第一道防线
综治会议上,峡口镇政府围绕该起系列纠纷,通报前期排查与化解情况,由于涉及人数众多,农民对立情绪大,镇政府、村委会数次化解无果,建议青镇法庭介入,通过诉讼解决。为防止矛盾扩大,会议一结束,庭长柴少娟便马不停蹄地到现场查看案涉土地情况,了解到杨某早已疏于管理,导致土地荒废严重,耕地层受损,田中树木长势差,已无商业价值。如果不尽快解决,就要耽误明年一年的收成。对风险作出准确评估后,法庭主动出击,迅速联系村委会、村级法律顾问,敦促尽快提交起诉材料,以便及时解决纠纷,争取春耕前恢复土地活力,减少农民损失。
摸清底数 打造矛盾纠纷化解的第二防线
法官在接收材料后,联合驻庭调解员提前摸清纠纷底数,全庭上阵、建立台账,逐一核实信息、租赁时间、土地面积、租金数额……全面梳理纠纷事实与争议焦点,为下一步快速处理纠纷打下基础。可最大的难题又摆在了法官面前,杨某下落不明,如果公告审理,案件周期太长,必然会错过春耕时间。与此同时,村民们开始躁动不安,频繁催促。承办法官一方面安抚村民情绪,另一方面号召大家多方打听杨某行踪。终于,法庭获悉杨某住址,当即前往通知。
坚持调解 打造矛盾纠纷化解的第三防线
2024年10月31日上午,杨某在法庭与其几次电话沟通后,主动联系法庭询问案件情况。法官迅速安排调解会,当日下午将双方约至法庭。由于涉案村民众多,调解从下午两点一直持续至傍晚还未有定论,但法官深知,若今天不当庭将土地收回,杨某可能会因为惧怕承担巨额的租金而再次“消失”。在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和调解员的坚持下,杨某终于在晚上临近八时妥协,同意解除租赁合同并分期支付拖欠租金。法庭干警随即启动“流水线”工作模式,专人负责记录、制作调解书、签署回执,直至凌晨三点,18起案件全部顺利调解完毕,调解书当庭发放,村民们纷纷表示了对调解结果的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