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瑞)新年伊始,小坝法庭调解室里一男一女咿咿呀呀面红耳赤地相对,彼此指来指去的不停比划,而双方的亲友共七八个人,也是你一言我一语争得不可开交。
经初步了解,小芳(化名)和小山(化名)于2020年7月登记结婚,均是再婚,也没有子女。由于婚前缺乏了解,共同生活中经常为生活琐事争执。小芳在婚后4个月回娘家居住,二人自此开始分居至今,婚姻关系名存实亡。刚过完春节,两个聋哑人在各自亲属的陪同下到法庭离婚。
双方同为聋哑人的离婚案件,在法庭还是头次遇到。如何保障他们的权益,让他们在诉讼中没有障碍,及时有效解决问题是关键。小坝法庭立即启动“三关”机制,安排女法官+女特邀调解员共同开展调解工作。
调解初始,沟通交流不畅成了大问题。一边是双方当事人不能说、不会写,着急地用手“比划”自己的想法和诉求;另一边法官不明白当事人想要表达的意思,无法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小芳产生焦虑心态,一度愤然离席,不愿再接受调解。对此,法官和调解员首先想办法通过表情和自创的手势比划安抚缓和当事人情绪,同时背靠背分别与当事人一方及其亲属进行沟通。约一小时后,成功破解了当事人之间以及当事人和法官之间的沟通壁垒。调解人员了解了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婚姻现状以及现在的诉求。双方的亲友听从了法庭建议,冷静下来不再互相指责争吵,分别当起了各自家人的“翻译”。
调解步入正题,法官放慢调解节奏,双方当事人通过“手语+肢体语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其家属帮助确认和翻译,再将法官的意思向当事人进行“转达”,让双方既能“说”的清楚,也能“听”的明白。就这样,调解进程在一个个手势动作下推进。又一个小时后,小山提出:“离婚可以,但是结婚时候给女方的5万元彩礼必须退还。”小芳表示:“结婚后,自己操持家务也有付出,一分都不退。”
根据双方意见,承办法官确定调解方向,结合相关司法解释以及涉彩礼纠纷的典型案例,进一步释法说理:“在涉彩礼纠纷案件中,双方已经明确办理结婚登记且共同生活的,原则上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请求不予支持,但共同生活时间较短且彩礼数额过高的,可综合彩礼数额、孕育情况等事实综合考量。”“小芳和小山虽已办理结婚登记近4年,但其共同生活时间只有4个月且未生育子女,另外考虑到小山家庭因为结婚举债现生活困难,小芳应当酌情退还部分彩礼。”
经过法官的耐心“沟通”,家属的在线“翻译”,双方之间轮换的调解。4小时后,小芳和小山放下彼此心结,达成调解意见:同意离婚,小芳当庭退还小山1.5万元彩礼。双方当事人微笑着共同向法官和调解员竖起了大拇指。“无声”的诉求在“有声”的调解中彰显出司法的温度。
弱有所扶,法润民心。小坝法庭为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和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建立“三关”机制,即高度关注,畅通诉求反映渠道,添置辅助设施,指定专人接待,打造有温度的特殊群体优质服务环境和标准;发挥人民法庭地缘优势,加强和辖区镇、村、人民调解组织对接,扩大无障碍司法服务辐射范围,促进源头解纷;真切关心,对涉及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案件,开通绿色通道,快立、快送、快调、快审,快执,做到案结事了,诉讼无障碍;延伸关爱,对有困难的当事人开展司法救助,减缓免诉讼费。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有针对性的为特殊群体提供法律宣讲,用司法包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特殊群体奏响和谐法治之声,撑起一片法治晴空。